2024甲辰龙年春节前夕,一个电话打进来:“是黄老师吗?我是武鸣县卫校85级医士班的黄安标。我们班近期在武鸣纳天山庄举行毕业36周年同学聚会,到时我开车去接您,希望您按时参加”。
每次听到武鸣县卫校同学的电话,我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因为我曾在武鸣县卫校任教十几年,先后任教务科副主任、副校长、校长,教过的学生千多人。他们都有一个好习惯,每年各级的毕业生都会从四面八方相聚武鸣,一起回忆学校师生情谊、成长经历,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每次我基本都应邀参加。疫情三年,传统未能延续,这次我一定得参加。
当黄同学开车送我到武鸣纳天山庄,看到当年一起从教的教师、当年教过的学生,激动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不少学生已经接近花甲之年,有的己经退休。他们大多分布在南宁、武鸣、百色、河池等地的基层乡镇卫生院,不少人曾任过院长,或是技术骨干,最远一位来自湖北省赤壁县。他们辛勤奋战在基层卫生第一线数十年,为广大的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更是坚守岗位、不辞辛劳地站在守护生命的笫一线,使我这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师,也向他们致以崇高的致礼!心中也涟起一种淡淡的成就感。
我和他们一起回忆起当年在课堂学习的理论课,在医院带他们的见习课,以及送他们到崇左、宁明等地实习的经历。除了学习生涯,我们还回忆起当年多彩温馨的文体生活,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唱歌、一起跳交谊舞等,特别是春游灵水池、夏赏起风山的快乐时刻,更是不能释怀。大家都谈笑风生,乐在其中。我即兴朗诵2023年5月18日发表刊登于《广西政协报》的我写的《灵水情一首诗》:
灵水美,美得像一个景泰蓝花瓶,它插满红棉、杜鹃、凤凰花影。
灵水清,清得像一块大明镜,映照着靓男倩女在此嬉水风情。
灵水是一砚香墨汁,伴随壮乡三月初三的山歌、舞蹈、美食,写出壮家的理想、丰收、爱情,写出昨天的辛勤,今日的欢乐,明朝的美景。
我的诗词,迎来一片拍手喝彩。我意犹未尽,未经推敲,信手又拈一首《师生情》:
讲坛授课十数年,杏林遍布城乡间。
承前启后传接力,师生情深永相连。
高潮骤起,大家高唱《多谢了》,翩翩起舞,其乐融融。我的学生对我这个老师如此尊重,我曾经作为一名学生,也应尊敬和爱戴我的师长。我首先想到我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就读时教我们儿科学的张慕洁教授,她是广西医学院第十五届的学生,是广西医学院按数字序列排列的最后一届(1950—1955年),从1950年以后,就按50级、51级来称呼了,从今天来看是老资格了。她的丈夫黄展国教授是教我们病理学科的,是广西医学院第八届的学生(1943年—1950年),也是她的老师,我的父亲是广西医学院第一届的学生(1934年—1940年),后曾在广西医学院教授微生物寄生虫学科,是她丈夫的老师。所以我们的师生关系就有了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深厚的情谊。我们还有一种重任在肩的人民代表的情谊,我俩同时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1998年至2002年之间,是在全国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履职尽责的工作关系。张慕洁老师后来先后担任了右江民族医学院院长、广西区卫生厅副厅长(正厅级)、农工民主党广西区委会主委、广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重要职务,是年逾九十一岁高龄德高望重的长者。我首先电话联系好农工民主党广西区委会的小蒙,在约好时间,与我老伴提上水果及一些资料来到南宁市星湖路她的住处看望恩师老人家。她早已在家门迎候,久别师生、代表的欢情跃于脸上。我们互相握手致意,久久不能释怀。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我首先翻阅广西医学院1934—1984五十周年院庆校友录给她看。她看到她的名字在十五届的名单上,她丈夫在第八届名单上,我父亲在第一届的名单上时,脸上高兴得像开花似的。然后我又拿出复印好的右江民族医学院1989年1月校庆三十周年征文发表的五首诗词,其中一首是副院长林均武写的,一首是她丈夫写的《七律·右医三十周年庆志》,我先朗读他丈夫的《七律·右医三十周年庆志》,而后朗读我写的《浪淘沙,校庆感怀》:
建校三十年,弹指挥间,乘风破浪永向前。白衣战士志四方,人才翩翩。
校友喜欢聚,盛庆空前,同心共把宏图献。振兴四化齐奋进,跃马扬鞭。
我诵读得抑扬顿挫,她击掌助兴,欢欣畅怀
我拿出第三份资料与她共赏。这是一篇我写的刊载于南宁市政协《心桥》(2009年第4期)的文章《大医精诚的感悟》。文章叙述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从1958年百色医专起步,历经三落三起,降为百色卫校,再次升格为百色医专,再次升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艰辛创校史,由于一场特大龙卷风,曾毁了教室宿舍,我们七三年入学时教室有草棚所建的教室,故当时被称为全国有名的“草棚大学”。文章还叙述了2008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五十周年大庆,我们收到母校的特邀函回母校团聚庆典的快乐气氛。1998年母校四十周年大庆时,我们也收到母校特邀函,当时我们还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当时要求须参加在南宁民族广场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盛典,并在主席台就座,未能前往右医。当她看到我在文章结尾时送给母校的一副楹联:母校沐春风,催开满园桃李,圣地润沃土,育出遍地良材。她竖起大拇指,为我点赞,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当我拿出第四份资料与她分享时,她说:“我有了”。这是一张1998年3月广西出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全体代表在全国人大会堂“江山如画”的巨幅画相为背景照的全家福照片。我说我知道当时每人一张的,但是我今天把它缩小了,并且在后面亲笔写了一首小诗,让我们师生同乐共勉。她有板有眼的诵读起我写的小诗:“师生同登大会堂,共商国是意气扬。不忘初心薪火递,誓为母校争荣光”。她连称写得好:“我要好好保存,慢慢回味美好时光”。我们一面吃着我带来的武鸣沃柑,一面愉悦地回味学校、全国人大会堂的往事。沃柑寓意着收获甘甜,收获幸福。
跟恩师告别前,我拿出一副自己手书的对联与老师合影留念,以学子身份再作一首《师生情》:师生暮年又重逢,教室会堂情意浓。师长耄耆精神铄,学子古稀仍雍容。
通过这两次的师生互动、团聚,我收获了两种感受,再写一副楹联:
身为师长,学生遍布城乡,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桃李过千,我收获了一种成就感。
身为学子,师生同登会堂,人民代表,共商国是,历经五年,我收获了一种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