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南宁市委员会欢迎您!
您的位置:盟员园地 > 盟员风采

典型在身边:记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支教教师、盟员李琛霖

发布时间:2023-12-19 09:31   来源:民盟南宁八中支部   作者:李琛霖、李力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振兴使命

——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支教教师、盟员琛霖

2022年开始,中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由东西部省份共同配备中层干部和一线优秀教师,每校组建10人左右的帮扶团队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带动当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李琛霖同志是中国民主同盟南宁八中支部的一名盟员,也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他的积极争取和组织的严格审核下,他光荣地成为了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的一名支教教师,于2022年8月底赴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开展为期1年半的帮扶和支教工作。

图一 李琛霖同志(右五)和“组团式”帮扶工作粤桂两地支教老师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钟灵毓秀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许多的百岁老人,但高高的大山也阻挡了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脚步。巴马高中就坐落大山脚下,这所创办于1938年的学校,见证了抗日的熊熊烽火,亲历了解放的隆隆炮声……当他第一次走进巴高校园时,一块石碑映入他的眼帘——“为寿乡学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在这片红色的革命老区,没有一句话比它更质朴,又更能打动他的心灵。

图二 李琛霖同志上示范课

2022年9月到2023年6月,作为南宁市教学骨干的李琛霖同志被任命为高三生物教师。针对巴马高中的孩子们生物学基础薄弱、偏向死记硬背、不重视错题的特点,他有的放矢的制定了“夯实基础-回归课本-思维导图-错题重现-提升素养”的备考策略并给巴马高中的老师多次上示范课,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备考经验无私分享,助力巴马高中的高考生物成绩提升到河池市前列。在这个远离都市喧嚣的山中县城,从早上的7点25分晨雾蒙蒙,到晚上10点30分倦鸟归林,他和巴高的高三老师们一起倾情陪伴学生,为他们答疑解惑,哪怕是2022年末“新冠”肆虐不得已中断课堂教学日子里,他们也通过线上教学疏导学生心理,鼓励学生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3年的高考中,巴马高中涌现出1名总分600分以上的同学,共有146名学生进入一本院校,本科院校人数也再创新高。巴马高中以优异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可,他也被河池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巴马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巴马高中评为“组团式帮扶优秀教师”。

图三  李琛霖同志(左六)参加慰问座谈会


图四 李琛霖同志获通报表扬


图五  李琛霖同志获组团式帮扶优秀教师称号


图六 李琛霖同志获巴马高中优秀教师称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寒来暑往中他已经度过了1年的支教和帮扶的时光。2023年9月,又一批寿乡学子迈入了巴马高中的大门,他也被学校任命为高一生物备课组组长。作为南宁市教学骨干,肩上的责任让他不停思考,如何打造一只“带不走”的支教和帮扶队伍,让“造血”代替“输血”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永续提升?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因此,他通过组织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让青年教师勇挑重担独立先行,再集中全组力量,精雕细琢,助力青年教师备好每一节课;通过巴马高中“青蓝工程”,他和巴马高中3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互听互评,撰写听课笔记和教学反思,指导青年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助力青年教师上好每一节课;通过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运用教育信息化2.0技术,发展青年教师专业能力。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学校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教师挺膺担当。当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时,又可以把宝贵的经验和先进的制度一代代传承……汗水铺出幸福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3年秋季学期举行的河池市“八校联盟”教学体“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他指导的青年教师(也是他的徒弟)陆相宜老师荣获生物学科一等奖。

授课之余,李琛霖同志与帮扶支教团队一起,深入大山深处的困难学生家中,访贫问苦,在带去慰问品解决学生家庭的燃眉之急的同时,积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言传身教间启润学生的心灵。除此之外,他与巴马高中老师一道,积极参与巴马县“创城”活动,带动群众清洁美好家园

支教期间,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不忘记推进当地教师和其他市县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他参与的自治区级、市级教学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巴马高中老师协同推进研究进度,进而带动巴马高中的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他积极参加南宁市蓝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送教活动,到宾阳县上示范课、做讲座,推进市县联动,助力县区高中科研提质增效

李琛霖同志回想这段经历,也许最对不起的,就是远在家乡的亲人。山高路远,阻隔了探亲的路途和对家人的陪伴,但年迈的父母对他的选择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支持他坚定的走下去,他们就是他帮扶支教路上最坚强的后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和巴马高中师生相伴走过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被这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这里朴实的孩子所感动。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支教的艰辛;因为体会过,所以知道支教的快乐;因为拥有过,所以才更加理解了人生的真谛。“组团式帮扶”是他人生经历的一笔财富,是他人生道路上浓重的一抹彩虹。他在扎实有效的帮扶工作中展现了盟员的风采,贡献了民盟力量。他将继续发扬民盟“奔走国,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和力量


分享到: